今年6月8日11点05分左右,市120急救中心五大道站点王艳强医生急救单元组接到调度员的派遣任务,和平区复兴公园内有一中年男子突然倒地,意识不清,考虑为心脏疾病。王艳强他们接到任务后火速上车,仅用4分20秒就到达现场,发现患者意识丧失,呼吸心跳停止,面色青紫,马上给予胸外按压、电击除颤、监护给氧等多种治疗手段,并立即送往附近医院。11点19分到达医院时,患者心脏恢复跳动,胸部有了缓慢起伏,面色逐渐红润,意识也逐渐恢复……
王艳强说,这不仅得益于急救单元组的默契配合有效急救,更得益于新增的急救站点极大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。时间就是生命,按原有的急救站点分布,最近的站点比现在要远一倍,短短几分钟的延长可能造成生命的不可挽回。随着我市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密度越来越大,急救半径越来越小,急救反应时间越来越短,急救人员将挽救更多生命,更好地服务院前患者。
早上,市120急救中心调度大厅里,调度人员像平时一样忙碌着,接听电话的问询声此起彼伏,记录信息、派遣车辆、敲击键盘运指如飞。硕大的电子屏幕上,全市即刻的院前急救信息一览无余。
时针指向9点22分,大屏幕上显示,截至此时全市急救出车424次,值班急救车辆159辆。大屏幕右侧,每个急救站点的当班急救车辆信息一目了然──患者已经上车或者急救车抵达现场显示为红色,站内待命则显示为黄色。
调度科科长刘艳介绍说,这会儿市急救中心的当班调度员一共20人,其中15人负责接听急救电话及指导,4人负责调派急救车辆,另外一人是当班组长,负责特殊案例处置等工作。现在,市急救中心及几个分中心接听急救电话的调度席位从原来的19个增加到36个,大大提高了10秒接听的比例,目前除个别时段的特殊情况外,10秒接听率均可达到100%。
市急救中心主任李尚伦说,原来我市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存在着急救站点、人员和车辆不能满足需求、指挥调度不统一、人才匮乏等问题,严重影响了急救电话接听效率和急救反应速度。比方说,原来静海、宁河等远五区以及滨海新区大港、汉沽的院前患者拨打120急救电话,需要人为二次转接,也就是打通120后还要再拨打一个8位号码的电话,程序上不方便还耽误时间。
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,我市专门为市急救中心增加了371个编制,在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,市急救中心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医生、护士、驾驶员、调度员、担架工招聘,使市院前急救人员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。另外,市政府还拨出专项经费9010万元,购置86辆救护车和配套急救设备,现在已发放到市急救中心和远五区,使全市当班运行车辆由原来的98辆增加到现在的159辆,增幅达到62%,提前完成每4万人一辆救护车的规划任务。
通过完善急救分中心和站点建设,截至目前全市急救站点已达到152个,比2018年的69个站点增加了83个,服务半径明显缩短。按照每8万人建设一个急救站点的规划要求,到2020年底我市将建成201个急救站点,站点数量将再增加50多个,布局更加合理,应急反应时间将进一步改善。
“通过这些有效举措,我市急救反应时间明显加快。以刚刚过去的7月份为例,从接通电话到急救车抵达现场的时间全市平均为11分36秒,而2018年1月至10月这个时间平均为25分28秒,2017年平均为27分28秒。”李尚伦说。“10秒接听率也是衡量急救反应速度的硬指标。我市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已经从2017年的61%提高到今年7月份的99.97%。”
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处长刘先夺介绍说,今年我市明确提出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100%、急救反应平均时间2019年降至13分钟以内、2020年降至10分钟以内的目标。目前,我市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,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关键指标明显改善,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各项指标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。下一步,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和立法工作,加快有关区急救分中心建设和人员编制、经费保障工作,不断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智能化、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,打造全国120急救“天津模式”。
来源:天津日报、天津新闻